關於電視維修

2018-02-15

後於電視修理、DVD 與數位相機等前三大消

另外,以日本市場為例,PC 產業的營收已嚴重落後於電視修理、DVD 與數位相機等前三大消費性電子產品。在未來如果沒有一個具主導性的平台標準,而且二線廠商可能無法負擔自行開發的成本,而這樣的任務就落到某些擁有充分財力與地位的製造業者,所以回歸一定程度的垂直整合經營模式可能是有意義的。台灣 TFT-LCD 產業發展至今,在關鍵零組件上包括 CF、驅動 IC、偏光片、背光模組等都已有相當基礎,與面板廠之間的上下游搭配合作情形也很好,不過仍有一些尚待努力的地方。如玻璃基板以及增亮膜(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DBEF),目前台灣廠商尚無能力自己生產,雖說康寧(Corning)、電器硝子(NEG)已來台設廠,但仍希望看到台灣能發展自己的技術。TFT-LCD 產業的發展對台灣的繁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而 TFT-LCD 產業要更有競爭力,適度的垂直整合勢在必行。下游應用康寧、中晶光電、旭硝子發殷達虹、錸德、勝華、默克CCFL:威力盟、台達電、敦吉LED:泰谷、璨圓、晶電、億光擴散模:華宏、長興Inverter:達方、和進、越峰背光模組瑞儀、輔祥、福華、大億科、中光電、奈普、先益驅動 IC聯詠、飛信、致新、奇景、華邦、聯電封測飛信、福葆、頎邦TFT-LCD 面板友達、奇美、華映、彩晶設備機器均豪、東捷、盟立、高僑、萬潤LCD TV 品牌代工組裝廠瑞軒、歌林、聲寶、東元、明碁、大同圖 5 LCD TV 產業上下游供應鏈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第四節 價值鏈分析從全球 TFT-LCD 產業規模來比較台、日、韓之面板家數及規模,顯然台灣面板家數過多,先進世代 7 代以上投資落後不足,反之落後世代廠 5 代及以下則投資過度,台灣面板廠之營運聚焦於擴大規模,其理由認為「規模等於競爭力」,但日、韓競爭者卻聚焦在下游組裝及通路之整合,日本面板大廠 Sharp、Sony 自己以先進 6 代、7 代、8 代生產面板,自己組裝(也委託代工)並有享譽全球之品牌,韓國之 Samsung 及 LG 亦複製日本 LCD 之品牌、製造及通路策略。下游組裝及通路對面板產業異常重要,因向下整合則在價值鏈中的價值。


液晶最早是由奧地利的植物學家發現於 1888 年,直到 1971 年,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的顯示)型 LCD 推出後,LCD 産業才進入真正的發展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有源矩陣概念的提出,TFT-LCD 技術開始逐步成型,並且於 90 年代初期在日本開始産業化。現今主流的液晶顯示技術,可顯示高階彩色影像的主動矩陣型(Active Matrix)液晶,以 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主動元件來驅動各個像素液晶的方式,其中較常見的主動元件是非晶 Si-TFT (Amorphous Si-TFT),TFT 是以靜態驅動液晶故可應用於大面積、高解析度畫面,並且維持高顯示品質。圖 9 為 TFT-LCD 技術發展沿革,從 1990 年開始,日本的 Toshiba 首度將TFT-LCD 應用在 10.4 吋的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開始帶起了全球顯示器產業的革命。在 TFT-LCD 產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幾乎只要每前進一個世代,都會發生產能過剩,造成價格下滑,因而擴大產品應用領域,然後供不應求的情形開始發生,促使 TFT-LCD 前進一個世代,「液晶循環」就因此而生了。在 1995 年以前,TFT-LCD 還只是單純的應用在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主要還是以日本為發展重心。但是自 1996 年開始,TFT-LCD 進入了第三代生產線,也開啟了液晶顯示器的應用,在發展初期由於材料及零組件價格昂貴,生產良率不高且又必須面臨與 CRT 顯示器的競爭,發展過程非常艱辛。隨著韓國和台灣開始加入 TFT-LCD 的生產,競爭可說更加激烈,但是韓國和台灣液晶電視修理面板廠商挾著量產技術的優勢及較低廉的人工成本,雖然在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取得成本稍高於日本,但是還是非常有競爭力,並且淘汰了一些日本廠商。2000 年開始進入第四代 TFT-LCD 生產線後,韓國取代了日本在次世代玻璃基板規格的製定上取得主導權,成為大尺寸 TFT-LCD 面板的霸主,台灣也成為成功的追隨者,與韓國在大尺寸液晶面板取得領先的地位,日本廠商則受限於生產規模及生產世代的影響,逐漸退出信息用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生產,轉而開發中小尺寸及液晶電視的應用市場,市場走向分工的態勢逐漸明朗化。

 


這是小弟一次買電視的經歷,不是要LED液晶電視 修理千秋萬世,但用了四年便出現爆線現象,近來更出現七彩殘影,實在有點受不了,也埋怨當初有點戇居。記得2012年初覺得家中的Sharp Aquos電視呎吋較小,又沒有內置高清解碼,心思思到家電店選購電視,當時懷着雄心壯志,甚麼說明書要一份,左看右看,差不多像個瘋子在百老匯陳列室內徘徊,又上大小網站看用家意見,經超級電腦運算後,我發現Sony一部價值17,000元左右的KDL-46HX820比較啱心水,是的,萬七元買一部電視,我承認有點充大頭,如果你比較近來樂視免費送40幾吋電視的話,就更覺這個選擇戇居。inRead invented by Teads當年情況是這樣的,Samsung電視機其實也不錯,大賣特賣,款式夠Cyber,耐何它的味精特濃,畫面經過它的處理器出來的效果有點假。接着是Sony,雖然我不熟悉電視科技,但看別人都在比較動態對比,數值愈高,理論上看到殘影的機會較少,對於我等球迷來說,球場的足球飛來飛去,最容易測試到電視的動態對比,好了,其實看了很多遍我都不懂得分辨,只知道Sony的顏色不錯,看得很舒服,而市面上已經沒有什麼品牌可選擇,LG、Samsung太多味精,不揀,大陸品牌,不揀,餘下還有Panasonic和Sharp,前者其實不差,到陳列室看到機身厚厚的,就看不上眼,我承認這個看法有點天真,後者玩Quattron四原色科技,但軟件好像很過時,又不揀了。

 






是陰極射像管(CRT)電視,球面的螢幕(后後期改為純平面)、厚厚的邊框加   |   回上頁   |   一個具有潛力的新興市場,利潤空間也較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