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螢幕、電視修理之探討彩色 LCD 中,每個畫素分成三個單元,或稱子畫素,附加的濾光片分別標記紅 色,綠色和藍色。三個子畫素可獨立進行控制,對應的畫素便產生了成千上萬甚 至上百萬種顏色。老式的 CRT 採用同樣的方法顯示顏色。根據需要,顏色組件按照不同的畫素幾何原理進行排列。四、透射和反射顯示:LCD 可透射顯示,也可反射顯示,決定於它的光源放哪裡。透射型 LCD 由一個 屏幕背後的光源照亮,而觀看則在屏幕另一邊(前面)。這種類型的 LCD 多用在需高亮度顯示的應用中,例如電腦顯示器、PDA 和手機中。用於照亮 LCD 的照明設備的功耗往往高於 LCD 本身。反射型 LCD,常見於電子鐘表和計算機中,(有時候)由後面的散射的反射面將外部的光反射回來照亮屏幕。這種類型的 LCD 具有較高的對比度,因為光線要經過液晶兩次,所以被削減了兩次。不使用照明設備明顯降低了功耗,因此使用 電池的設備電池使用更久。因為小型的反射型 LCD 功耗非常低,以至於光電池就足以給它供電,因此常用於袖珍型計算器。半穿透反射式 LCD 既可以當作透射型使用,也可當作反射型使用。當外部光線很足的時候,該 LCD 按照反射型工作,而當外部光線不足的時候,它又能當作透射型使用。五、電漿電視介紹:電漿電視原文為 Plasma Display Panel,簡稱為 PDP。電漿電視的原理,它是細微螢光燈的集合體,是由各種電極的前.後二片玻璃基PDF 檔案使用 "pdfFactory" 被僅有 0.1mm 左右間隙夾住而重疊而成。玻璃基板的間隙內則填充了氣體,若在電極上施加一百數十伏特的電壓後,就會放電與發生紫外線,接下來則讓螢 光體發光。螢光體是由 RGB(紅/綠/藍)三種顏色,藉由隔牆構成出被區隔 的發光細胞。每一畫素均由三原色(R/G/B)細胞構成,那麼 50 吋型就是將 1280 畫素×768 畫素;43 吋型則是將 1024 畫素×768 畫素配置於面板上,而得以重現出高精細影像。
液晶最早是由奧地利的植物學家發現於 1888 年,直到 1971 年,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的顯示)型 LCD 推出後,LCD 産業才進入真正的發展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有源矩陣概念的提出,TFT-LCD 技術開始逐步成型,並且於 90 年代初期在日本開始産業化。現今主流的液晶顯示技術,可顯示高階彩色影像的主動矩陣型(Active Matrix)液晶,以 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主動元件來驅動各個像素液晶的方式,其中較常見的主動元件是非晶 Si-TFT (Amorphous Si-TFT),TFT 是以靜態驅動液晶故可應用於大面積、高解析度畫面,並且維持高顯示品質。圖 9 為 TFT-LCD 技術發展沿革,從 1990 年開始,日本的 Toshiba 首度將TFT-LCD 應用在 10.4 吋的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開始帶起了全球顯示器產業的革命。在 TFT-LCD 產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幾乎只要每前進一個世代,都會發生產能過剩,造成價格下滑,因而擴大產品應用領域,然後供不應求的情形開始發生,促使 TFT-LCD 前進一個世代,「液晶循環」就因此而生了。在 1995 年以前,TFT-LCD 還只是單純的應用在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主要還是以日本為發展重心。但是自 1996 年開始,TFT-LCD 進入了第三代生產線,也開啟了液晶顯示器的應用,在發展初期由於材料及零組件價格昂貴,生產良率不高且又必須面臨與 CRT 顯示器的競爭,發展過程非常艱辛。隨著韓國和台灣開始加入 TFT-LCD 的生產,競爭可說更加激烈,但是韓國和台灣液晶電視修理面板廠商挾著量產技術的優勢及較低廉的人工成本,雖然在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取得成本稍高於日本,但是還是非常有競爭力,並且淘汰了一些日本廠商。2000 年開始進入第四代 TFT-LCD 生產線後,韓國取代了日本在次世代玻璃基板規格的製定上取得主導權,成為大尺寸 TFT-LCD 面板的霸主,台灣也成為成功的追隨者,與韓國在大尺寸液晶面板取得領先的地位,日本廠商則受限於生產規模及生產世代的影響,逐漸退出信息用大尺寸液晶面板的生產,轉而開發中小尺寸及液晶電視的應用市場,市場走向分工的態勢逐漸明朗化。
對於1980後甚至1990後而言,對於電視修理最初的印象應該就是陰極射像管(CRT)電視,球面的螢幕(后後期改為純平面)、厚厚的邊框加上大大的屁股,在今天看來頗有點“又呆又萌”的味道。有趣的是,也正是這個年齡段的用户相對完整的經歷了液晶電視近10年來的發展。(註:文中所提等離子電視,就是電漿電視)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回顧這場“10年液晶電視發展之路”。“又呆又萌”的陰極射像管電視遭遇瓶頸首先談談“又呆又萌”的CRT電視為何会會被淘汰,CRT電視在畫質表現上優於液晶電視(尤其是初期液晶電視),之所以被淘汰是因為顯示面積受限。CRT顯示内容需要一定的投射距離,這也是為什麼CRT機身龐大的原因,物理尺寸越大,厚度就越驚人,因此CRT電視發展到34英寸時已怪力不從心,無論功耗還是體積都成為問題。正是在這種情沉下,等離子電視和液晶電視迎來了機會。
2003-2004:等離子被看好,液晶電視咄咄逼人2003年,索尼在全球範圍内推出MR系列等離子電視,採用貴翔引擎技術,由於等離子自發光的關系,畫質得到了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
而中間部分的液晶分子束縛力較小,在液晶盒內會形成扭轉排列。因為在 | 回上頁 | 析度等訴求下,並隨著 LCD TV 的平價化,以及全球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