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電漿電視屬於一起釋放構 成畫面的每一個發光細胞,而讓螢光體發光。藉由循序掃描的方式,消除閃爍. 展現細緻的文字,讓眼睛在長時間的觀賞下也不感到疲倦。七、電漿電視的壽命電漿平均壽命約為 2.5 萬小時~5 萬小時,當然,壽命的長短端視各廠家成品的品質,以及機器本身技術的完成度而有所差別,不過如果以平均值 3hr 來算的話,每天如果看8hr,那還要看上10年左右的時間,而且,並不是說當你看到10年後這台電漿就 沒辦法看了,而是電漿它本身的亮度及色彩飽和度才退化成原來的七成左右。其實這現象就跟一般傳統電視一樣,它也是每天都在衰減,但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看,所以感覺不出它有在衰退,而且電漿比傳統電視衰退的更慢,所以在壽命時限上並不需要擔心。八、電漿電視的畫質欣賞日本數位衛星電視或電腦畫面時還不錯,但是有部份電漿電視看 DVD 時畫質會變差,這是因為有些電漿電視的倍頻處理電路設計不良之故。電漿電視的解析度要比 DVD 的訊號高,因此在顯示前必須經過倍頻調整以符合其高解析度,如果倍頻電路處理不理想的話就會出現畫面模糊、色彩灰暗、高雜訊等問題。九、液晶電視和電漿電視之比較:液晶電視要電視修理的是傳統映像管電視,在顏色飽和度、反應速度、對比、銳利度 等高畫質的要求,都比電腦用液晶螢幕來得高。為了要符合消費者對畫質的要求,所以液晶電視在液晶面板的使用必須使用高標準的液晶面板,而與一般用於電腦的面板不同。
消費者或下游廠商之轉換成本對消費者而言,其轉換成本包括購置成本與使用成本等,因為顯示器是屬於耐久財,當消費者考慮轉換時,其主要考慮是將顯示器予以升級或完全更換。若以 CRT 與 TFT LCD 做比較,當消費者要購買液晶電視修理螢幕時,就必須完全捨棄映像管螢幕,轉換成本極高。以 TFT LCD 與 STN 或 LTPS 做比較,因消費者在購買時,就已顯示器等級做考量,消費者無法加以替換,所以彼此之間較無轉換成本。對於下游顯示器廠商而言,其轉換成本包含供應鏈變遷之轉換成本,如 CRT 必須轉換生產線,而 STN 或 LTPS 只是模組上之差異,因此轉換成本可以較低。但LTPS 由於其產品之技術特性,使得背光源模組可省去,在厚度可以更加薄型化,在面板抽換上將可更具有優勢。至於 PDP 與有機 LED(Organic EL Display,OLED),這二種顯示器類型,因為根源其產品特性與技術發展,與 TFT LCD 在產品市場的區隔度極高,因此與 TFT LCD 比較沒有替代效果,也無轉換成本可而言。上述各替代品之介紹與比較後,將競爭強度作一整合,如表 6 所示。表 6 大型 TFT LCD 之替代品競爭強度因素分析表30第六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市場第一節 市場規模、成長率、利基機會隨著面板廠商積極佈局新世代產能擴產下,LCD TV 面板成本快速降價下,加上下游家電及通路商積極促銷下,配合全球數位電視廣播化的推展,LCD TV市場快速崛起,已逐漸侵蝕 CRT TV 市場,取代效應持續發酵。
第二章 液晶電視維修(LCD TV)產業發展沿革第一節 液晶電視 (LCD TV)業沿革從圖 2 可看出整體平面顯示技術之發展歷程,TFT-LCD 萌芽於 1980 年代,1990 年代中期開始大量應用於筆記型電腦,90 年代末期則與 CRT 技術共存共榮,成為電腦顯示器之兩大應用技術;直到 2001 年末 LCD Monitor 正式替代 CRTMonitor 成為電腦顯示器之技術主流,目前朝向 LCD TV 及新應用領域發展。1990 年代末期之 PDP 約相當於 TFT-LCD 在 1990 年代以前之萌芽期;由於1995 年日本富士通成功將 42 吋 PDP 商品化使得 PDP 得以開始進入建廠量產之階段;2000 年起,PDP 拜日本於 1997~2000 年間建立產能,而開始進入成長期,並與各種投影電視(如過去之 CRT 及 LCD 投影電視及近來之 DLP 投影電視)共存共榮。OLED 與 FED 目前則類似 1990 年以前之 LCD 萌芽期,仍有重要之技術突破,目前仍僅止於利基市場之應用。綜上所述,TFT-LCD 不僅已完成技術萌芽及與 CRT 共存共榮階段,且已正式進入完全替代 CRT Monitor 成為主流技術並且朝向大型 LCD TV 以及新應用領域發展;而 PDP 則是經過技術萌芽階段,目前在產能開始建立並與投影電視共存共榮之過程;OLED 與 FED 則仍處於萌芽階段。因此就平面顯示發展歷程而言,TFT-LCD 與 PDP 將是兩大主要應用技術主流。
往往必需是藉由國外授權來取得使用權,如此將付出許多成本代價。 | 回上頁 | 液晶面板人氣不如夏普液晶面板,但憑藉LG一步步的努力,如今的IPS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