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自發性脊椎側彎: 包括先天性脊椎側彎、神經肌肉病變及骨性病變,如下列分析:: (1)先天性脊椎側彎(congenital scoliosis):關節炎護膝通常與脊椎的異常有關,又可分為: A、半椎體(hemivertebra)異常: 屬於先天性異常疾病,是脊椎的某一側的發展不完全而造成(註七)。 B、先天性骨骼障礙: 脊椎的一側沒有生長,變成楔形狀脊椎。因此在側彎凹側的脊椎承受很大的 壓力(註八)。 (2)神經肌肉病變: 現代鐘樓怪人-淺談脊椎側彎 3 起因於下列的某種特定原因,包括:神經肌肉病變、退化、感染、腫瘤等病 症(註九)。例如:小兒麻痺、肌肉萎縮、腦性麻痺、神經纖維腫瘤等等病症(註 十)。 (3)骨性病變: 包括脊椎骨折或位移所造成外傷性側彎、骨軟骨營養不良 (Osteochonorodystrophy)和胸廓成形術或膿胸之胸廓後遺症(Thoracogenic thoracoplasty or emphysema)(註十一)。 2、自發性脊椎側彎(idiopathic scoliosis): 此類是最常見的一種,至今仍是無法了解發生的原因。其中又可分為嬰兒 自發性、幼兒自發性及青少年期自發性脊椎側彎等三種(註十二)。而青少年期 自發性脊椎側彎發生於十歲以後至骨骼成熟。在十歲以前有在很多脊椎彎曲的病 例。
偶然發現從 背部看出身體左右肩不平,而且背部左右半部很明顯凹凸不對稱。心中浮現一個 大疑問?為什麼是我?我為什麼會得脊椎側彎?關節炎護膝雖然當時沒有身體不適的症 狀,但看到雙親帶我到處求醫的著急情緒,心中的擔心可想而知。有一次一位知 名的脊骨神經醫師說:「目前你彎曲的角度是36度,依照你生長的速度,一個月 增加一度,最慢可能只要六個月就要開刀了。」一聽到開刀,我整個人腦袋一片 空白,心都亂了,也正因為對疾病的無知,所以全然激發了我探討此病的動機。 在治療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年青的朋友跟我一樣,需要穿上厚重的背架,在世 人的眼中被視為「鐘樓怪人」,為了不使更多人像我一樣得到此病,脊椎側彎是 不是可以預防?脊椎側彎是不是可以治療?我腦中的疑點越來越多,因此更促使 我有更大的動機想解開脊椎側彎的謎團。 二、研究方法 決定研究題目→蒐集相關文獻→彙整資料→統整分析→撰寫報告→提出結論 貳●正文: 一、何謂脊椎側彎 當人的脊椎失去平衡,而發生向側面彎曲現象,導致形成「C」或「S」型 曲線(註一),甚至伴隨著部分脊椎旋轉偏移的情況,即所謂的「脊椎側彎」。 而更精確的醫學上的定義,就是先拍患者的正面站直的X光片,
「保暖」也很 重要,配掛頸圈除了可以保護、支撐外, 也有防寒作用。若冬天手術的患者,我 會請他們在頸圈和脖子間再加一片「圍 脖」,免受風寒侵入而造成肌肉緊繃、 氣血不順。 31 人醫心傳2020.3 大林慈濟醫院交感型頸椎病治療 復健 很多病人開完頸椎、戴上頸圈就不敢 亂動。我會請病人放心,頸圈的作用只 是保護、提醒,不是完全限制肩、頸不 能動。聳聳兩肩、輕輕上仰低頭、看左 看右,都可以放鬆頸筋,不但舒服,更 能加速復原。晚上睡覺時,也可將頸圈 解開,好睡、睡好為原則,不用擔心植 入支架會「跑掉」。 強化頸筋 有一點不能不強調,醫療護腕推薦頸椎病有一大半 以上是「錯位」引起,而不單單是「骨 刺增生」而已。因為許多人即使開刀把 壓迫神經的骨刺拿得乾乾淨淨,術後還 是在痛,很可能就是因為頸筋無力導致 錯位引起。以下建議的動作,不只術後 復健有效,也是平時強化頸筋最簡單而 實用的方法。 用毛巾或雙手交疊,用力頂住前額, 同時頭部也往前出力,如此可以鍛鍊頸 部前方的肌群。 用毛巾或雙手頂住後腦杓,同時頭部 往後出力,可以鍛鍊頸部後方的肌群。 我常說:「牽一頸而動全身」,意即 頸椎若有病(退化、失穩、錯位),有可 能引發全身(由表而裡,從筋骨到臟腑; 全身上下,從頭頂到腳底)不舒服。如果 病人、家屬或醫師沒有這觀念,常會落入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迷思與逛醫院 換醫師的陷阱。此時,「看對醫生找對科」 就顯得格外重要。
3 (二) 治療: 1. 臥床休息:幫助背部肌肉放鬆,促進受 | 回上頁 | 資源整合推廣中心 (三)協辦:台灣復健醫學會 六、 醫療護膝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