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輔具相關知識

2021-02-06

合及後續治療。 (二)處理原則:RICE 是急性受傷期基本的

如腫、痛、瘀血等症狀。需要正確診斷和適當緊急處理, 幫助受傷部位癒合及後續治療。 (二)處理原則:RICE 是急性受傷期基本的處理步驟, R:Rest-休息:受傷部位立即停止活動做適度的休息,避免進一步受傷。 I:Ice-冰敷: 受傷後立即冰敷,止血、止痛、減輕腫脹。冰敷時間以受傷 48 小時內為原則,每次冰 敷 15~20 分鐘,醫療護腰背架推薦休息 30 分鐘再繼續。 C:Compression-壓迫:對受傷處進行壓迫,可止血、止腫。利用彈性繃帶包紮固定受傷處,注意受傷 部位末梢肢體,避免血液循環不良的麻木感。 E:Elevation-抬高患處: 在上肢受傷部位可抬高於心臟,在下肢最好高於骨盆,減少組織液及血液滲 出,減輕發炎,降低腫脹及疼痛。 二、 慢性傷害的治療 (一)原因:姿勢、習慣不良,長時間累積或急性傷害後產生,多為重複性肌肉骨骼傷害,又可稱過度使 用症候群。 (二)處理原則: 1. 消炎止痛。

 


中山醫學大學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學士 【現職】 ・愛心婦幼健康聯盟 館長 ・彤顏健康管理公司 營運長 ・脊椎矯正器嬰幼兒發展與家庭關係促進專業協會 總召 【經歷】 ・中山醫學大學物理治療學系助理教授 ・慈濟技術學院物理治療系 講師 ・仁德醫護專科學校復健科物理治療組 講師 ・臺灣腫瘤癌症運動促進學會 常務理事 ・台中市立復健醫院 物理治療師 ・中興醫院 物理治療師 王廷明 主任 【學歷】 ・臺大醫學系 ・臺大醫學工程學研究所博士 ・日本昭和大學脊椎微創手術 ・千葉兒童醫院小兒骨科骨科研究員 ・日本關東勞災病院脊椎外科研究員 【現職】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系 教授 ・臺大醫院骨科部 主治醫師 ・臺大醫院小兒骨科 主任 ・臺灣小兒骨科醫學會 常務理事 【經歷】 ・臺大醫院骨科部 住院醫師 ・衛生署台北醫院骨科 主治醫師 ・臺灣小兒骨科醫學會 理事 ・

 


(二)依手術部位檢視鬍鬚與頸部皮膚,如毛髮太長應剃薙。 (三)學習深呼吸、咳嗽、圓滾木翻身、側身上下床。 (四)依醫囑決定手術後配戴頸圈(需自費)。 三、手術後注意事項: (一)需配戴頸圈者,配戴期限由主治醫師決定,手術後一般約戴 3 個月。 (二)採前位手術者,手術後採漸進式飲食,先吃冷流飲食,再換軟質飲食、 美國aspen接著回復正常飲食。 (三)一般傷口會貼美容膠(自費),不用拆線,保持乾燥即可。 (四)傷口引流管留置期間,注意翻身時避免拉扯引流管。 (五)手術後避免頸部過度伸展或搖頭,改變姿勢時需採取頭頸部維持一直 線, 圓滾木翻身方式轉動軀體。








・彤顏健康管理公司 營運長 ・   |   回上頁   |   推廣中心 (三)協辦:台灣復健醫學會 六、 醫療頸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