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電視維修

2019-09-16

會和威脅之 SWOT 分析整理,如表 12 所示。表 12 台灣

綜合上述,台灣液晶電視產業優劣勢以及機會和威脅之 SWOT 分析整理,如表 12 所示。表 12 台灣液晶電視產業 SWOT 分析優勢 Strength 劣勢 Weakness台灣企業的應變能力強工程技術人員素質高具成熟的高科技產業基礎勞動報酬競爭力較日為佳與中國合作及行銷中國市場之優勢產業結構不完整廠商研發投資經費相較日、韓低無法掌握重要關鍵技術品牌知名度相對劣勢全球行銷居於劣勢先進廠商的專利障礙機會 Opportunity 威脅 Threat產業正值成長期全球市場需求量大數位電視節目時代的來臨面板價格持續下跌日、韓、中廠商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潛在進入者增加第九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前景分析第一節 我國目前面臨的產業問題台灣面板業市佔率快速衰退,主要可歸咎於二項原因-匯率與品牌。在金融危機衝擊之下,外債極高的韓國面臨極大的壓力,外資大舉匯出,韓元一年多來大幅貶值,台幣兌換韓元的匯率,從 2007 年 5 月高點以來,至今年 11 月韓元已經貶值 51%。台灣與韓國許多產品處於競爭狀態,對台灣出口產業產生劇烈的影響,最明顯的例子為 DRAM 和 TFT-LCD 兩大產業,雙雙因匯率因素造成國際競爭力下滑,虧損十分慘重。我國面板產業另一個問題,係缺乏品牌奧援。韓國二大面板廠三星與 LGD(前身為 LPL;樂金飛利浦),除自身本為世界液晶電視維修前五大品牌外,又與SONY 與飛利浦等知名電視品牌有合資或共同設廠的合作關係,以全球最大的北美市場為例,前五大品牌除夏普外均採用韓國面板為主,市佔率高達 45%,即使再扣除已經淡出品牌的飛利浦,也還有近四成的佔有率,產品有穩定的需求。反觀,台灣廠商雖然也發展出少數幾個電視品牌如 Benq、CHIMEI、AOC、Hannspree、VIZIO、Olevia 與 Polaroid 等品牌),然這些都僅能算是區域性或是二線品牌,面板需求量相對有限且不穩定,景氣一變動,訂單就會立即跟著下滑。


面板的不同主要在亮度、視角、反應速度與對比度上。在高畫質影像的取得上,在迴路設計上,液晶電視運用傳統利用於映像管電視 維修上的Y/C分離迴路,以增加影像景深的銳利度。所以液晶電視絕對不同於電腦用液晶螢幕。顯像方式完全不同液晶電視的顯像原理是透過背面的背光模組進行發光,再由電晶體控制每個像素液晶分子的透光程度。電漿電視的平均使用年限較液晶電視短,約20000至30000小時,之後亮度就會降到原來的一半左右,如果以每天觀看電視8個小時計算,約是7-10年。二者的優缺點比較:耗電量液晶電視勝出電漿電視的耗電量要比液晶電視還大,一般來說相近尺寸的機種相比,液晶電視大約只有電漿電視的40%的耗電量,同時也讓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散發出較低的熱量體積與重量液晶電視勝出。耗電量:液晶電視<電漿電視 40%重 量:液晶電視<電漿電視 25%厚 度:液晶電視<電漿電視 40%壽 命:液晶電視>電漿電視 2倍液晶電視可以做得比同尺寸的電漿電視更輕,更薄,而且差距還蠻大的,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的厚度大約是縮減了40%,重量則是大約縮減了25%,更適合於裝潢空間的掛壁使用。使用壽命為液晶電視勝出目前電漿電視受限於螢光體的材料,使用壽命大約是20,000-30,000小時[屆時畫面亮度會衰減約剩一半],而液晶面板本身壽命大約是50,000-60,000小時因此挑剔的用家只要每20,000小時左右更換一次液晶電視的背光模組,又可以繼續使用,電漿電視則是使用約20,000-30,000小時[每天平均觀看8個小時,大約是7~10年之後],就必須舊換新了。

 


所以液晶電視維修已步入差異競爭時代,不論是畫質技術、廣告訴求,或服務標準,都可做為各品牌提出差異的切入點。第五章 液晶電視 (LCD TV)產業技術特性分析第一節 產業技術發展沿革與技術說明LCD TV 的主要特點,是使用液晶傳輸影像,液晶本身具有極化性(Polarizalility)和反射光線的作用,透過電壓的刺激改變液晶極化的角度,由不同大小電壓刺激可讓不同程度的光量通過,此原理可以讓液晶對光線的反射或透射產生強度的變化,如果控制液晶單位的電流強度,可以改變液晶的透明強度,再加上彩色濾光片就可構成繽紛色彩的螢幕影像。換言之,LCD TV 的原理就像是幻燈機,液晶板就像是幻燈片,靠著背後的光源(背光模組)穿透液晶板,才能夠讓液晶顯示板發光,再配上彩色濾光片分成 RGB 三原色光,才能顯現全彩畫面。LCD 技術雖起源於歐美,但將之發展形成產業的卻是日本。液晶最早是由奧地利的植物學家發現於 1888 年,直到 1971 年,TN(Twisted Nematic、扭曲向列的顯示)型 LCD 推出後,LCD 産業才進入真正的發展期。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和有源矩陣概念的提出,TFT-LCD 技術開始逐步成型,並且於 90 年代初期在日本開始産業化。現今主流的液晶顯示技術,可顯示高階彩色影像的主動矩陣型(Active Matrix)液晶,以 TFT(Thin Film Transistor)等主動元件來驅動各個像素液晶的方式,其中較常見的主動元件是非晶 Si-TFT (Amorphous Si-TFT),TFT 是以靜態驅動液晶故可應用於大面積、高解析度畫面,並且維持高顯示品質。圖 9 為 TFT-LCD 技術發展沿革,從 1990 年開始,日本的 Toshiba 首度將TFT-LCD 應用在 10.4 吋的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開始帶起了全球顯示器產業的革命。在 TFT-LCD 產業有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幾乎只要每前進一個世代,都會發生產能過剩,造成價格下滑,因而擴大產品應用領域,然後供不應求的情形開始發生,促使 TFT-LCD 前進一個世代,「液晶循環」就因此而生了。在 1995 年以前,TFT-LCD 還只是單純的應用在筆記型電腦(NB)面板上,主要還是以日本為發展重心。但是自 1996 年開始,TFT-LCD 進入了第三代生產線,也開啟了液晶顯示器的應用,在發展初期由於材料及零組件價格昂貴,生產良率不高且又必須面臨與 CRT 顯示器的競爭,發展過程非常艱辛。隨著韓國和台灣開始加入 TFT-LCD 的生產,競爭可說更加激烈,但是韓國和台灣液晶面板廠商挾著量產技術的優勢及較低廉的人工成本,雖然在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取得成本稍高於日本,但是還是非常有競爭力,並且淘汰了一些日本廠商。






寸平面顯示面板應用市場分析在液晶電視尺寸方面,如圖5-2-2所示,全球2008年   |   回上頁   |   視有兩項缺陷.其一是液晶電視畫面很難做到 全黑[因為液晶面板不能完全遮蔽